彈力柱的規(guī)格多樣,常見的規(guī)格參數(shù)包括高度、直徑以及底部尺寸等,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規(guī)格:
高度:常見的彈力柱高度有 600mm、700mm、800mm、1000mm 等。例如,在一些小區(qū)停車場內,通常會使用 700mm 或 800mm 高的彈力柱來劃分車位和通道,既能起到明顯的警示作用,又不會因過高而影響視線。而在高速公路的施工路段,可能會采用 1000mm 高的彈力柱,以便在遠距離就能被駕駛員清晰地看到。
直徑:彈力柱的直徑一般有 75mm、90mm、100mm 等。一般來說,直徑 75mm 的彈力柱較為輕便,適合在一些對重量有要求的場所使用,如室內停車場。直徑 100mm 的彈力柱則相對更粗壯,穩(wěn)定性更好,常用于室外的一些主干道或大型停車場。
底部尺寸:底部尺寸通常與彈力柱的整體高度和直徑相匹配,以保證其穩(wěn)定性。常見的底部直徑有 200mm、250mm、300mm 等。例如,高度為 800mm、直徑為 90mm 的彈力柱,其底部直徑可能為 250mm,這樣的比例可以使彈力柱在受到外力撞擊時,能夠更好地保持直立,不易傾倒。
不同廠家生產(chǎn)的彈力柱規(guī)格可能會略有差異,而且還可能根據(jù)特殊需求定制非標準規(guī)格的彈力柱。
維護與管理
定期檢查:交通管理部門應定期對道路指示牌進行檢查,查看標志板是否有損壞、變形、褪色,支柱是否有松動、傾斜等情況。對于發(fā)現(xiàn)的問題及時記錄并安排維修或更換,確保標志的正常使用。例如,在雨季過后,要重點檢查標志的基礎是否有下沉或松動,如有問題及時進行加固處理。
清潔保養(yǎng):保持標志表面的清潔,定期清除灰塵、污垢和雜物,以提高標志的可視性。對于反光材料,要注意避免刮擦和污染,如有損壞及時修復或更換反光膜。例如,在城市道路中,由于車輛尾氣和灰塵較多,需要定期對標志進行清洗,確保其反光性能良好。
信息更新:隨著道路的建設、改造以及交通流量的變化,道路指示牌的信息也需要及時更新。例如,新的道路開通、路口交通規(guī)則改變、地名變更等情況發(fā)生時,要及時對相關標志進行修改或更換,保證交通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。
道路指示牌的設置規(guī)范和標準主要依據(jù)國家標準《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 第 2 部分:道路交通標志》以及《公路交通標志和標線設置規(guī)范》等相關文件,以下是一些主要內容:
布局與信息
應綜合考慮、布局合理,防止出現(xiàn)信息不足或過載的現(xiàn)象,重要信息宜重復顯示。
傳遞的信息應清晰明確,簡潔易懂,不得有歧義,且不應傳遞和道路交通無關的信息。
設置位置
一般情況下設置在道路行進方向右側或車行道上方,也可根據(jù)具體情況設置在左側或左右兩側同時設置。
安裝在路肩上的標志,其下緣距路面的高度為 1.8-2.5m;高速公路、一級和二級公路的標志凈空高度要求在 5.0m 以上,三級、四級公路一般為 4.5m。
應設置在醒目的地方,不能有雜物遮擋,且要安裝牢固,不得設置在可移動的物體上,除非是施工標志牌等特殊情況。
設置規(guī)范
間距:防護樁的間距應根據(jù)防護對象和實際情況合理確定。一般在道路防護中,間距可能在 1 - 3 米之間;在停車場中,間距通常根據(jù)停車位的大小和布局來確定,一般為 2 - 5 米。
埋深:防護樁的埋深要保證其穩(wěn)定性,一般來說,埋深應不小于樁長的 1/3 - 1/2。例如,一根 3 米長的防護樁,其埋深應在 1 - 1.5 米左右。
垂直度:安裝防護樁時應保證其垂直度,偏差一般不應超過樁長的 1% - 2%,以確保其防護效果和美觀度。
警示標識:防護樁通常需要涂覆醒目的顏色或安裝警示標識,如反光條、警示燈等,以便在夜間或低能見度條件下能夠被清晰地識別,起到更好的防護和警示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