彈力柱作用
隔離防護:用于道路隔離、物業(yè)小區(qū)防護、市政施工區(qū)域隔離等,劃分不同區(qū)域,防止人員和車輛隨意進入危險或禁止區(qū)域。
警示引導:在城市路口、人行道口、高速公路收費口等位置,提醒駕駛員注意路況、減速慢行,引導車輛行駛。
替代路錐:可頂替路錐的使用功能,相比路錐,彈力柱更穩(wěn)定,不易被風吹倒,且可長期重復使用。
選擇適合的彈力柱規(guī)格,需要綜合考慮使用環(huán)境、警示需求、成本等多個因素,以下是具體的參考要點:
使用環(huán)境
室內(nèi)或室外:室內(nèi)如商場、倉庫等場所,空間相對封閉,行人與車輛速度較慢,通常選擇高度為 600 - 800mm,直徑 75 - 90mm 的彈力柱即可滿足警示需求,且不會顯得突兀。室外環(huán)境開闊,車輛行駛速度快,需要更醒目的警示,一般建議選擇 800 - 1000mm 高,90 - 100mm 直徑的彈力柱,如在高速公路施工區(qū)域,高大的彈力柱能在遠距離被清晰識別。
地面狀況:平整的地面適合各種規(guī)格的彈力柱,通過底部的鋼釘或螺絲能穩(wěn)定安裝。如果是不平整或松軟的地面,如沙地、泥地,建議選擇底部直徑較大(如 250 - 300mm)、重量較重的彈力柱,以增加穩(wěn)定性,防止傾倒。
警示需求
警示距離:如果需要在較遠距離就引起注意,如在城市主干道的急轉(zhuǎn)彎處,應選擇較高(800 - 1000mm)、直徑較大(90 - 100mm)的彈力柱,搭配高反光性能的材料,以便在遠距離就能被駕駛員清晰看到。對于僅需在近距離警示的場所,如小區(qū)內(nèi)的狹窄通道,600 - 800mm 高的彈力柱就能滿足要求。
警示強度:對于一些危險程度較高的區(qū)域,如高壓電箱周圍、化工原料儲存區(qū)等,需要更強烈的警示,可選擇高度較高、直徑較粗的彈力柱,并增加警示標識和反光條的數(shù)量及面積,以提高警示效果。而在普通的停車場或人行道口,一般的彈力柱規(guī)格就能滿足日常警示需求。
警告標志:通常為三角形,顏色以黃底、黑邊、黑圖案為主,用于警告車輛、行人注意危險地點。例如,“注意行人” 標志,提醒駕駛員前方可能有行人橫穿道路;“急轉(zhuǎn)彎” 標志,告知駕駛員前方有急轉(zhuǎn)彎路段,需減速慢行。
禁令標志:一般為圓形,顏色多為白底、紅圈、紅杠、黑圖案,圖案壓杠表示禁止某種行為。比如,“禁止通行” 標志,表明前方道路禁止一切車輛和行人通行;“禁止停車” 標志,提示此處不允許停車。
指示標志:形狀多為圓形、長方形和正方形,顏色以藍底、白圖案為主,用于指示車輛和行人按規(guī)定方向、地點行駛。像 “直行” 標志,指示車輛只能直行;“向左轉(zhuǎn)彎” 標志,引導車輛向左轉(zhuǎn)彎。
指路標志:顏色一般為藍底白字(綠底白字用于高速公路),形狀多為長方形和正方形,主要用于傳遞道路方向、地點、距離等信息。例如,“地名” 標志,告知駕駛員前方到達的地名;“出口預告” 標志,提示駕駛員前方高速公路出口的相關信息。
設置規(guī)范
間距:防護樁的間距應根據(jù)防護對象和實際情況合理確定。一般在道路防護中,間距可能在 1 - 3 米之間;在停車場中,間距通常根據(jù)停車位的大小和布局來確定,一般為 2 - 5 米。
埋深:防護樁的埋深要保證其穩(wěn)定性,一般來說,埋深應不小于樁長的 1/3 - 1/2。例如,一根 3 米長的防護樁,其埋深應在 1 - 1.5 米左右。
垂直度:安裝防護樁時應保證其垂直度,偏差一般不應超過樁長的 1% - 2%,以確保其防護效果和美觀度。
警示標識:防護樁通常需要涂覆醒目的顏色或安裝警示標識,如反光條、警示燈等,以便在夜間或低能見度條件下能夠被清晰地識別,起到更好的防護和警示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