舞龍俗稱玩龍燈,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是“龍的傳人”在喜慶節(jié)日的一項傳統(tǒng)民俗文化活動。在四川綿陽的鹽亭有一種獨特的龍舞——“桃子龍”。
“桃子龍”是產(chǎn)生并流傳于鹽亭地區(qū)一種獨特的龍舞。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項目。
其造型獨特、形似蟠桃、舞動方式與其它龍舞大不相同,多用于喜慶、壽誕場合,取仙桃獻壽之意,故俗稱“桃子龍”。由于歷史滄桑,“桃子龍”也基本絕跡,在鹽亭的偏遠山區(qū)龍譚民俗文化區(qū)僅存極少數(shù)知識老人對“桃子龍”的制作工藝、音樂打擊、舞蹈表演有所了解?!端拇ㄊ∥璧钢尽穼Α胞}亭桃子龍”有文字記載?!疤易育埦唧w產(chǎn)生年代不詳,但鹽亭地區(qū)一直有桃子龍各耍各的民間俗語,喻意互不相干的人際關系。因此可以推斷,桃子龍產(chǎn)生和形成的年代已相當久遠,并且曾經(jīng)是當?shù)厝嗣袢吮M皆知的一種民間娛樂形式”。
遠古時期人類靠采集果實為主要食物,桃是祖先較早的野生可食植物果實之一。它味甜、色鮮、形美,極得人們的喜愛與尊崇,久而久之便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靈物,成了長壽和多子多福的象征。古書《典術》載:“桃者,五木之精也?!庇址Q“靈樹、神樹、仙木”。仙家道士、巫師用桃木劍斬妖除魔,用桃木做符令震邪。由此可見,“桃子龍”始于史前先民生活,源于神話傳說。
耍(舞)桃子龍的隊伍,由頭包桃紅色頭巾,身穿桃花色古便衣服,腰系桃紅色彩帶,足穿古式布鞋、布靴的九個青年組成,每人各耍一物互不相連,故有“桃子龍各耍各”的說法。表演中的舞蹈動作有觀賞桃花,或桃園起舞,或桃林醉酒,或桃林詠唱、或植樹、澆花、撲蝶、摘桃、品桃、獻桃等,無論千變?nèi)f化的單人起舞或集體造型,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。
“桃子龍”的音樂是古代的打擊樂和管樂曲牌。凡參與音樂的人員都要著古裝,根據(jù)表演中的舞情,或悠揚、或高昂、或慢或快、或強或弱給以恰到好處的緊密配合。后由引道、龍尾隨后,把組成龍身的7個桃子獻給當場接受慶拜的主人公。
通過“桃子龍”可以古人在勞動生活中以“桃”為主體,以“各耍各”為特征,具有悠久文化和高雅價值的民俗傳統(tǒng)藝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