絲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50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。商周時期,已出現羅、綺、錦、繡等品種。秦漢以后,絲綢生產形成了完備的技術體系。唐宋之際,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經濟重心的南移,絲綢工藝技術和生產區(qū)域都產生了重大變化。明清兩代,絲綢生產趨于專業(yè)化,織物品種更為豐富,圖案更加絢麗多姿。
起源與初創(chuàng):
我國有著許多關于絲綢起源的古老傳說,甲骨文中也出現了蠶桑絲帛的文字。河南、浙江等地出土的有關文物證實:早在新石器時代,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利用蠶繭抽絲、并用原始腰機織出各種織物。
創(chuàng)新與成熟:
春秋至中唐的二千多年是我國絲綢生產古典體系的成熟時期。此時,生產重心位于黃河中下游,絹帛成為政府賦稅的重要內容。斜織機和提花機廣泛應用于絲織生產,各種織物應運而生,印花技術臻于完備,圖案主題神秘并富有裝飾性。中國絲綢及其生產技術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向西方輸出。
融匯與發(fā)展:
唐中葉至明清近一千年間,我國絲綢生產在融匯了西方紡織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技術體系。束綜提花機被廣泛應用,緞、絨織物的出現使絲織品種更為豐富,圖案風格趨于寫實并富有吉祥寓意。絲綢業(yè)中心逐漸移至江南地區(qū),生產呈現專業(yè)化趨勢。海上“絲綢之路”成為絲綢貿易的主要通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