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民族自古尊崇禮儀,“孔融讓梨”、“黃香溫席”的故事廣為流傳。禮貌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,更是個人修養(yǎng)的體現(xiàn)。
但是,有些禮貌卻違背了人的主觀性,讓人在實踐過程中感到反感和不適。
我們智匯呈少兒魔力演講的老師們總結(jié)了以下這4種常見的“中國式禮貌”,其實對孩子的身心發(fā)展會造成不利的影響,家長務(wù)必要引起重視,不要強迫孩子做到這些禮貌。
1
大的要讓著小的
作為哥哥姐姐往往被要求要謙讓弟弟妹妹。比如兄弟倆都愛吃雞腿,媽媽把雞腿都給了弟弟,可能還會說“哥哥讓給弟弟吃吧”;姐妹倆都喜歡玩的玩具,妹妹哭鬧著要哪一個時,家長一般都會要姐姐讓給妹妹,姐姐只能含淚割愛…
于是很多哥哥姐姐就被迫變成了懂得謙讓的好哥哥姐姐,變成了外人口中那個聽話懂事的老大。
但父母卻沒有想過,他們也是孩子啊,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夠給予關(guān)懷和愛意,而不是要他們處處退讓,用道德逼迫他們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拱手相送。
謙讓固然是一種美德,但是強迫他人去謙讓,即使是父母,也沒有那個資格。如果孩子愿意謙讓和分享,父母可以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和贊揚,表揚孩子樂于分享的精神;但如果孩子不愿意,父母也不應(yīng)該強制孩子去謙讓,應(yīng)循循誘導(dǎo),逐漸培養(yǎng)孩子的分享精神。
2
過分謙虛
滿招損,謙受益。中國人的秉性,一向以自謙為主。
當(dāng)聽到他人的表揚時,反應(yīng)往往是推脫。雖說謙虛是一種美好的品質(zhì)。
但其實,過度的謙虛反而會害了孩子。比如孩子在某方確實值得表揚,家長卻推脫甚至數(shù)落孩子其他缺點,這個時候孩子該有多傷心啊。
心理學(xué)家威廉·杰姆士曾說:“人性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贊美。”
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特別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鼓勵,因為那是他們樹立自信,不斷進步的大動力。所以,當(dāng)別人夸獎孩子的時候,不要一味地推脫和謙虛了,學(xué)會認(rèn)真接受他人的表揚,讓孩子的臉上揚起自信的笑容!
3
見人就得打招呼
很多人回想小時候,討厭的一件事可能就是被家長強迫著跟人打招呼。
那時候我們心里總在想,眼前的人都不認(rèn)識,為什么一定要“假裝”熱情的打招呼呢?而每當(dāng)我們躲躲閃閃不愿意直面親戚時,家長卻帶著歉意跟他人說:“這孩子,就是不愿意跟人打招呼,一點禮貌都沒有?!?/span>
然而,每個孩子性格不盡相同,有的小孩天生外向熱情,見到人就可以自在地打招呼;而有的孩子,天生膽小慢熱,遇到不熟悉的人會感到不安,這是性格使然。
父母應(yīng)該正確認(rèn)識孩子的性格,如果孩子慢熱內(nèi)向,就不要硬逼著他主動打招呼,也不要數(shù)落其不打招呼就是不懂禮貌,這只會讓他們的心理受到傷害。
不過也不必著急,不妨多帶著孩子出去走走,多給孩子提供與人交流的機會:比如讓孩子自己去商店買東西,鼓勵孩子向陌生人問路等等,久而久之,他們就不會再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了。
4
對不起的回答是沒關(guān)系
小時候,我們都被家長教育 “別人說了對不起一定要回沒關(guān)系”。
于是,當(dāng)被人欺負(fù)了,明明心里非常委屈,老師押著那人道歉時我們卻要大度地說沒關(guān)系。一次縱容,換來的可能是那人變本加厲的欺負(fù),那么下次我們還要委屈自己原諒他嗎?
為什么我們一定要接受道歉,明明我們受到了傷害,卻要強忍著原諒呢?
其實當(dāng)受到侵犯時,如果你覺得事情不嚴(yán)重,可以原諒對方,那你就坦然面對;但如果對方讓你太過痛苦,完全可以選擇不原諒,這是我們自己的權(quán)利,不應(yīng)該被道德綁架。
如果“對不起”有用,那還要警察做什么呢。不要強迫孩子做一個崇高的“大圣人”,畢竟傷害是真實的,可以選擇遺忘痛苦,但不一定要原諒壞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