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起技能的培養(yǎng),抓住孩子的黃金時期去培養(yǎng)品質和習慣,其實更重要很多。
我們智匯呈少兒魔力演講不僅僅是孩子學習演講的地方,也是家長交流育兒經的地方。而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,幾乎每個人都會說起“孩子上課坐不住”、“不集中注意力”這個問題。
專注力的影響,小到學習效率,大到思考深度,可怎么培養(yǎng)孩子的專注力呢?近我翻看了一些資料,也仔細回顧了自己孩子的表現,有些誤區(qū),也有些心得。
專注力可以是在任何事情上,喝奶專注也叫專注!
經常有父母聊起,我家孩子特別不專注,看兩分鐘繪本就不干了,玩?zhèn)€滑滑梯可以玩幾十遍,叫他都聽不見。
很顯然,這個孩子很有專注力,因為他可以非常認真的沉浸在自己的興趣活動里。錯的不是孩子,而是家長誤會了專注力是種品質,可以表現在任何領域。
比如說我家老大喜歡音樂,他可以沉浸在音樂里很長時間,這就是專注力,而老二則每次聽音樂的時候就到處跑,不太認真聽,難道說這就是專注力不足嗎,不是的,他可以專注地看書看很久,所以,每個孩子的個體不一樣,專注力表現的地方也會不一樣,哪怕你的孩子在啃腳丫的時候很專注,喝奶的時候很專注,都叫專注力。
另外,補充一點,我們要客觀的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專注力表現。
2歲:7分鐘
3歲:9分鐘
4歲:12分鐘
5-6歲:14分鐘
7-10歲:20分鐘
10-12歲:25分鐘
13歲以上:30分鐘
專注力每個孩子都有,不要去破壞它,不破壞就是好的培養(yǎng)
現在家庭養(yǎng)孩子常見的一個場面就是一個孩子身后跟著一家人,每個人都指手畫腳,孩子的行為經常被干涉。
其實,在孩子的成長活動中,其實我們首先應該做個觀察者,而不是上來就做一名引導者示范者。因為孩子的思考方式、表達方式,和大人完全不同。
孩子正在玩玩具,你非要問他吃不吃水果;
孩子正在玩汽車,你非要給他推薦玩飛機模型;
孩子正在吃米飯,你非要很著急的讓他立刻吃青菜
。。。
閑不住的干涉真的是我們育兒路上的一大,孩子的感知回路和表達有時候會慢一些,我們要有耐心,允許孩子自己去沉浸、去轉換。
不要急著幫孩子,給孩子一點時間去嘗試。
更多時候,家長都是打著“我?guī)湍?/span>”的旗號在打擾孩子,我家大寶小的時候開始學習自己吃飯的時候,經常會勺子打翻,家里人總會著急的上去幫忙,幾次下來孩子根本不嘗試了。
有個朋友,她家里兩個孩子,每天課后寫作業(yè)的習慣特別好,從來都是一氣呵成完成所有作業(yè),我就去討教經驗。她說關鍵的就是不打擾,她要求孩子寫作業(yè)前去廁所,喝完水,中間除了45分鐘的休息,沒有任何借口間斷。
興趣是孩子專注力好的老師
這是我感觸非常深的一個體會。
我家老大,我想培養(yǎng)孩子畫畫,因為畫畫也是非常培養(yǎng)孩子專注力和想象力的一個活動。每周送他去上畫畫的興趣班,結果他愿意去上課,卻從不愿意在家里涂涂畫畫,更別說沉浸在當中了。當我后來對他說我們暫時休息一段時間的時候,他非常愉快地答應了。所以用他不感興趣的活動,想提升他的專注力是不靠譜的。
而我妹妹家的女兒,是一個畫畫迷,她喜歡畫畫,喜歡創(chuàng)作,可以用紙上畫畫,可以在石頭上畫畫,還可以用樹葉發(fā)揮想象力給畫的娃娃做裙子。每當她在畫畫的時候,可以很安靜地坐很久,不被外界所打擾。所以我覺得興趣是專注力好的老師。
適當的刻意的讓孩子去記憶,是早期培養(yǎng)專注力的好方法
翻看了一些定義,簡單的總結一下,專注力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,感知、記憶、思維。
對于孩子來說,感知在早期的大腦活動中多,所以2歲以前,當你的孩子認真地觀察一只螞蟻、沉浸地咬著奶嘴的時候,不要打擾他,那是他主要的獲取外界信息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