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說,技術是智慧礦山的“芯片”,李村礦對自己的技術“種子”要有話語權。中央相關文件提出,要“實施工業(yè)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”,并提及繼續(xù)組織聯合攻關。
在這一方面,李村礦已著手參與、牽頭承擔了山西省國資委的重點科研攻關項目——去年8月,“一次采全高智能化工作面科研項目”正式啟動。該項目的目標是,2019年要建成個一次采全高智能化工作面,實現智能化開采,回采率提高20%以上。
據悉,該礦2019年將在1303綜采工作面探索使用SAC型電液控以及自動化系統,實現工作面智能化生產,打造潞安集團智能化一次采全高工作面。該系統采煤機割煤時具備支架自動跟機、采煤機記憶截割煤墻、遠程監(jiān)控工作面各設備工況信息、對支架進行鄰架操作、編組動作、井下井上數據同時監(jiān)控等功能。支架上配置的傳感器以及視頻攝像儀功能,能達到可視化遠程操作,實現從“自動化工作面”向“智能化工作面”升級。建成投運后,工人在順槽監(jiān)控中心內即可控制采煤機啟停和工作,大幅度降低采煤工人一線勞動強度,降低生產中的風險,大幅度提高采煤工效,降低生產成本,提高產出比。在高瓦斯復雜地質條件下推廣應用“智能化一次采全高工作面”,同時在各個礦區(qū)投放防爆泵,讓性提高,對于潞安集團來講,將是綜采工作面采煤工藝的又一次革命。
落實中央文件精神,培育科研創(chuàng)新力量,李村礦的貢獻遠不止于一次采全高智能化工作面。作為潞安集團剛剛竣工投產的現代化礦井典范代表,李村礦正著力在煤炭領域“打造礦山‘無人值守’管理平臺建設”,加快先進技術集成創(chuàng)新和推廣應用,力爭在科研體制機制創(chuàng)新上率先獲得突破。
就在今年1月初,該礦就利用“互聯網+”,構建起“一平臺三中心”,即一個“智能化管理平臺”和調度、信息、集控三個中心,終實現減人、增效。通過對“智能化管理平臺”從“1.0版”升級到“2.0版”,逐步實現水泵房、變電所、壓風機房、通風機房、瓦斯泵站、潛水電泵控制器、膠帶機等系統的“無人值守”,專人巡查,效果推進“機械化換人、自動化減人”,推動礦山由數量、速度、粗放型向質量、效益、集約型增長轉變,終建成一座人數不超過1200人、產量300萬噸的現代化礦井。正是在潞安集團的正確領導下,李村礦與科研單位的深度合作,才得以顛覆了數十年來傳統煤礦管理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