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載,中國臺灣自上世紀90年代每年舉辦一次古典式成年禮儀。孔廟大成殿前,參加成年禮儀的年滿20歲的男女 青年共300多名,男的穿藍色長袍,女的穿白衣黑裙。在鳴鐘鼓、上香、獻爵、獻饌、讀祝文之后,全體向至圣先師孔子神位行三鞠躬禮。然后,由12名代表走到鋪紅毯的受禮臺上,由貴賓們將黑冠戴在男生的頭上,女生的長發(fā)上則別上一支銀色簪子,象征著“加冠”和“及笄”。
幾乎與海峽對岸同時,中國大陸的“五四”青年節(jié)里,南京在雨花臺前,上海在陳毅廣場上,沈陽在九一八廣場,還有其他城市,紛紛舉行歲成人儀式的消息,不時見諸于報端。
對代表未來的青年,通過一定的儀式作為成人的標志,社會予以承認又予以管理和約束,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成年禮儀培養(yǎng)起受禮者的社會責任心和義務感,其重要意義不可抹殺。在傳統(tǒng)冠笄禮消泯很長一段時間后,海峽兩岸幾乎是同時悄然興起了舉辦集體成人儀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