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過交際,訴說個人的喜怒哀樂,就會引起彼此間的情感共鳴,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歸屬感和感。當一個學生在學習、生活上遇到挫折而感到憤悶抑郁時,向知心摯友一席傾訴,就可以得到心理疏導,身心也就更健康,學習更有勁。而那些孤僻、不合群的人,往往有更多的煩惱和憂愁,甚至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。青少年感情豐富而且敏感,自己是否被別人喜歡,是否被朋友接納,被看得很重。如果在同學之中得不到接納和認同,甚至被排斥,很容易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問題,從而影響學習。
學生對學習缺乏信心
對學習悲觀失望,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,毫無信心的學生,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。學生存在智力差異,其學習中的表現也各有不同。一小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較弱,小學的時候未學好,畏難情緒較大,不愿動腦筋去刻苦攻讀,感覺自己再努力也提高不了自己的學習成績,就會選擇放棄。這樣的學生生活得空虛,于是出現不認真完成家庭作業(yè)、上課注意力不集中、課堂上睡覺等不良行為。
家庭環(huán)境不良
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的特點就是常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,具有耳濡目染、潛移默化的滲透性。故家庭環(huán)境、家庭氛圍、家庭文化,尤其是家長的言傳身教,對孩子的學習動機、學習態(tài)度影響極大。
家庭教育往往可以影響人的一生。夫妻不和,關系緊張,經常發(fā)生沖突,迫使孩子陷入爭吵的漩渦。家庭氣氛的不協(xié)調,使孩子整天因擔心而提心吊膽,難以集中精力學習。家長也因心境不佳,或把孩子當作出氣筒,或無心關注孩子的學習,更不與學校聯(lián)系。孩子出現了不做作業(yè)、曠課,甚至逃學的現象,學校因得不到家長的配合,長期得不到解決,也只好任其墮落下去。
綜上所述,中學生厭學現象的產生,有來自多方面的因素。除了學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質較差外,也與社會、家庭、學校這個大環(huán)境有很大的關系。因此,要解決孩子厭學的問題,不僅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,還要對癥下藥,這樣才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