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(xiàn)在很多青少年一方面在享受著父母給的優(yōu)越生活的同時,另一方面也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不懂得感恩、也不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。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孩子親情淡漠呢?
1、與父母立場相悖,孩子感覺孤立無助。
孩子會疏離家長,這個肯定是有原因的,主要的原因便是孩子與父母立場相悖,讓孩子覺得家長都是站在他的對立面的。而這所有一切的根源還是孩子的課業(yè)與成績問題。
在孩子還小,課業(yè)壓力不大的時候,親子之間的關系或許還能很融洽,當孩子慢慢面對大量的功課無從下手,成績變得漸漸退步的時候,家長的責罵,責備的眼神,都會讓親子之間逐漸有了隔閡,制造了沖突。
如今親朋好友聚集在一起,大家討論得多的還是孩子的功課如何,成績怎么樣。如果孩子成績棒,那家長便能在眾親友面前爭些光彩;如果孩子成績差,爸爸媽媽便都面露難色,羞于談論。
正是由于有這樣的情緒和壓力,許多家長朋友們一方面沒法肯定自己的孩子,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;另一方面,將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,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,希望成績能有所提高,必要的時候甚至采用強制暴力的手段。
父母總覺得自己是一片苦心,總覺得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,以至于從不會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心聲,殊不知當你用什么樣的態(tài)度和眼神去對待孩子,孩子就會用同樣的態(tài)度和眼神來對待你,就像力與力“大小同等方向相反”。
當父母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,孩子的心里便會筑起一道防線。有時候,孩子不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、盡情傾訴的原因是:
(1).害怕。害怕說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行為而遭到訓斥、打罵或其他形式的懲罰。
(2).受了傷害而封閉。孩子可能有了困難,受到挫折,或者受到老師的批評與同學的諷刺,自尊心受到傷害,為了維護自尊心,因而不愿意與父母交流。
(3).覺得說了也無用而封閉了自己。如果不及時解決問題,時間久了,隔閡深了,那么孩子與家長也就真的疏離了。
2、沒有學習方法,缺乏自信。
當孩子在學習上沒有方法,沒有自信,一方面自己會覺得無趣,另一方面,面對家長的期盼,總覺得無法交代,而面對家長的斥責,更容易心生芥蒂。
3、孩子比較內(nèi)向,感情不易表露。
有的孩子會比較內(nèi)向,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情。這樣的孩子是在用他細膩的思維在觀察和探尋還不太熟悉的世界,過早地將自己“封閉”起來,就算心里十分想和爸爸媽媽親近,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。
4、從小孩子不是在父母身邊長大。
如今的家長忙于自己的事業(yè),常常不在家不說,也總是不在孩子身邊,孩子交給外公外婆或者爺爺奶奶代為照看。如此一來,孩子跟老人的關系親近了,與爸爸媽關系就會疏遠了,甚至會產(chǎn)生爸爸媽媽不愛他的錯誤想法。
5、家庭氛圍不夠溫暖。
家庭氛圍是否溫暖,也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。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家庭氛圍不溫暖,彼此不夠關懷,會給他帶來一種創(chuàng)傷經(jīng)驗,這種創(chuàng)傷經(jīng)驗會導致他日后走上社會,在工作方面,社交方面會有適應上的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