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皮是指帶毛的動物皮經鞣制、染整所得到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。毛皮又稱裘皮或皮草,由毛被和皮板兩部分構成(見生皮),其價值主要由毛被決定。毛皮的皮板柔韌,毛被松散、光亮、美觀、保暖,經久耐用,可用于制作服裝、披肩、帽子、衣領、手套、靠墊、掛毯和玩具等制品。
看了上面的內容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毛皮、皮草、裘皮的有些什么區(qū)別了——皮草、毛皮、裘皮只是叫法不同而已。無錫庫存輔料收購公司和大家說下裘皮、毛皮、皮草不同叫法的的由來。
我們現在有稱做“毛皮”的、有叫“裘皮”的、也有說“皮草”的,說法不一。到底是叫裘皮公司、毛皮公司,還是皮草公司呢?其實追根溯源,“裘皮”、“毛皮”、“皮草”是在不同時期人們的不同稱謂,這其中也有很多成語典故在里面。
1、裘皮
中國傳統(tǒng)的制裘工藝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商朝末期就形成了,商朝丞相比干是中國歷史上早發(fā)明熟皮制裘工藝,人們通過硝熟動物的毛皮來制作裘皮服裝,并且“集腋成裘”制作成一件華麗的狐裘大衣,所以北方一直習慣稱做“裘皮”,比干也被后人奉為“中國裘皮的鼻祖”。
2、毛皮
在舊上海的殖民地,很多的意大利商人在上海開設了毛皮店,用英文標注“FUR”,但是他們怕中國人看不懂,于是翻譯過來就叫做“毛皮”,這種稱法也一直沿用到現在。所以一直就有這樣一個說法:北方以北京為中心裘皮,南方以上海為中心毛皮。
3、皮草
出自粵方言,目前已漸漸取代了“裘皮”一詞,成為主流用詞?;浄窖詾槭裁从谩安荨边@個語素組詞呢?我們從成語“不毛之地”可以印證。粵方言詞“皮草”中的“草”,就是“不毛之地”中的“毛”,“草”和“毛”是同義語素?!安幻亍敝傅氖沁B草都不長的地方,反過來,“皮草”指的就是“皮毛”。
也有人考證說,在舊上海時期,有一些俄羅斯的猶太人在這里開設一些毛皮店,那時多以野生動物為主,毛皮非常昂貴。一件黃狼皮短衣就要花費五根金條。但是上海的氣溫不是特別冷,冬季短夏季時間較長,所以聰明的猶太人冬季賣毛皮,到了夏天就進了一些草席去賣,隨后就將店名改成了“皮草店”。在解放后,很多的皮草公司都搬到了香港,給猶太皮草商打工的學徒,為了生存、生活,于是就仿照原來的猶太老板,盡管不知道皮草到底是什么意思,但也都叫做“皮草公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