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今社會,“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”似乎成為了很多家長心中所愿,但卻從未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過。 父母所設立的這些目標與期望,到底是為了孩子的未來發(fā)展,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愿望與利益? 前不久在網(wǎng)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: 由于父母對她的期望過高,導致只有9歲的小藝患上了抑郁癥。 當初看到的時候我內(nèi)心深感震驚,難以想象這么小的孩子就得了抑郁癥,那她今后的人生又該何去何從呢? 從小小藝的父母就對她的期望極高,希望她事事做到最好,能夠出人頭地。 深受壓迫感的小藝只能通過努力學習來回報父母。 漸漸得小藝變得敏感好勝,一旦某一件事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,她就會深感自責,不敢面對父母。 這樣的例子生活中其實也很多,很多父母對孩子有著很高的期望,在這樣的高壓迫感之下,本該擁有無憂無慮童年的孩子,卻變成家長們實現(xiàn)自己理想的工具。 而童年的經(jīng)歷會伴隨他們一生,必將對他們今后的生活帶來不可避免的后果。 人無完人,即使是再優(yōu)秀的人也會有不足的地方。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要做到適可而止,不能一味追求完美,考慮孩子本身的能力和特點,將期望值控制在孩子可以努力的范圍內(nèi),這樣既不會讓他產(chǎn)生自卑心理,又不會讓他變得盲目自大。 應當考慮到兒童天性的差異,并且促進獨特的發(fā)展,不能也不應使一切人都成為一模一樣的人,并教以一模一樣的東西。 ——第斯多惠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們要懂得欣賞孩子,挖掘孩子的閃光點,才能夠激起他們的上進心與自信心。 父母給予孩子生命,而對孩子而言,最珍貴的是父母創(chuàng)造的理想的環(huán)境,能夠讓他成為自己,而不是成為父母想要他成為的人,這才是父母將孩子帶來這個世界最好的回報。 還依稀記得《小歡喜》中的方一凡,雖然學習成績并不怎么理想,媽媽秉持著唯成績第一觀念,覺得除了學習成績,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無用的。 這也讓方一凡感到十分無奈,他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:“雖然我可能智商不如別人,但我情商不見得比別人低。雖然我學習比不上別人,但在其他方面我就是要比他們強?!? 其實方一凡不僅性格活潑開朗,心地也十分善良,同學們都很喜歡他。 上帝給你關(guān)了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給你開一扇窗。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,都有自己的閃光點。 父母要做到充分發(fā)揮“優(yōu)勢效應”,用自己的語言還有行動發(fā)掘孩子的潛力,讓他們成為精神上的人。 而做到發(fā)掘孩子的閃光點,首先需要的就是耐心。耐心可以讓你慢慢的和孩子溝通接觸,成為朋友,有助于家長準確的掌握孩子的個性特點。 同時耐心也是教育孩子最基本的條件,相信那些做事毛手毛腳,常常大聲指責孩子的家長最后一定會導致孩子的疏遠冷漠。 其次要做到的就是多觀察,事無巨細都要做到認真仔細得觀察。 就比如,路上遇到同小區(qū)的爺爺奶奶主動問好,雖然看似是一件平平無奇的小事,但這堅持將這些小事做好卻是不容易的,家長們最容易忽視的就是這些小細節(jié)。 其實閃光點不分強弱,只有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(jié),用心感受,才能將自己真正融入到孩子的內(nèi)心世界里去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溝通。溝通的基礎是耐心,在觀察孩子的個性特點之后盡可能得投其所好就能促成有效的溝通。 多說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,就算有時候你覺得荒謬也可以繼續(xù)接著他的話講,漸漸得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的世界真的很單純,你也會下意識得去學他的一些動作,這不正是孩子的閃光之處嗎? 對兒童的期望、要求,不要超出他的能力、他的發(fā)展現(xiàn)狀。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軌跡,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。 ——陳忻 物極必反,用力過猛,終有一天會遭到反噬 相信拔苗助長的故事大家都聽過,那些被強行改變生長規(guī)律的禾苗,雖然一時間看起來更優(yōu)秀了,但卻難逃枯萎的結(jié)局。 那些被父母催促著成長的孩子,在外人看來似乎已經(jīng)長成了大樹,但其實他們的內(nèi)心都是空虛的,根基也不穩(wěn)固,面對風雨的摧殘,倒塌是必然的。 知乎上看到這樣一條網(wǎng)友分享的故事 父母一個是高中老師,一個是大學教授,所以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已經(jīng)規(guī)劃好了未來。 剛上幼兒園的女兒不能像其他小朋友放學之后可以開開心心玩耍,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補習班。 上了小學的她不僅要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(yè),還必須要完成父母額外給她準備的作業(yè)。 本以為在這樣高強度的“培養(yǎng)”下,女兒可以擁有更好的人生。 但父母未能如愿,勉強考上一個還算可以的高中,情緒也開始變得非常低落。 家長不僅沒有及時安慰疏導反而還數(shù)落女兒,當晚女兒就在房間里割腕自殺了。 萬幸的是孩子救回來了,面對臉色蒼白的女兒,才意識到作為老師的他們竟然教育得如此失敗。 為了讓女兒成為他們心中的樣子。差點毀了孩子的一輩子。 自那以后,他們開始改變教育觀念,讓孩子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,再也不逼迫孩子做任何她不想做的事情,漸漸得女兒也變得開朗起來,笑容也變多了。 畢業(yè)之后的她雖然沒有從事高薪崗位,但卻每天充滿活力。 故事雖然曲折,但最終也算是一個美滿的結(jié)局。 看完這篇文章之后,我想對那些常常壓迫孩子的家長說一句,趁悲劇還沒發(fā)生,趁還來得及后悔,趁還來得及改變,多理解一下孩子吧。